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饮片混在一起不好辨认怎么办?产地不同,效用有什么差别?不同的制法会有什么不同效果?从本次小学期开始,中医系为本科生新开了名为“中药实践”的院选课,希望通过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
“中药实践”这门课程的精髓就是采药。6月29日-30日,在中医系孙孝忠、奚胜艳、王玉杰等老师带领下,10级、11级的学生分别到海沧天竺山和同安北辰山采药。

两天里,师生们深入丛林,漫山遍野的中药与青草药都被一一指认出来。《中药学》教材里面收录的中药“金银花”、“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墨旱莲”、“曼陀罗”、“商陆”、“昙花”、“地锦草”等渐渐展示在师生们眼前。看过了中药房的干品,再实地看了鲜品,亲手抚摸到了叶片上的绒毛,挖出了根茎,嗅到了花叶的辛香,品尝了原汁原味,学生们对这些中草药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赤脚医生”当老师,民间也有大学问
细心的老药师又带着大家找到了数十种《中药学》教材里面没有收录的中药与青草药。青草药好比医生中的“赤脚医生”、“铃医”,它们大多不会出现在正规的中药房里,可是它们在民间得到普遍认可。比如民间用于肾病禁盐患者替代盐的“盐肤木”、成为电脑游戏《仙剑奇侠传》角色名字的“龙葵”、雄性花蕊与猫须一般无异的“猫须草”、难得一见的“昙花”等等。
师生们还在同安北辰山参观了一名老药师人工养殖的“七叶一枝花”,因为不易养护,老药师要求分批参观,每次只能2人靠近,如此呵护备至,让师生感受到了老前辈对中草药这个行业倾注的热情与心血。
有细心的同学突然向老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株草和书上画的不一样呢?”老药师回答说:“因为这是它小时候。”果然,大家之后又找到了“紫草小时候”、“鸭跖草小时候”、“枸杞小时候”……同学们纷纷与老师相约“以后再来看他们长大的样子。”
烈日炎炎山蚊咬 难敌师生热情高
六月的烈日与深山的蚊虫为此行带来了困扰,虽然师生们长衣长裤,帽子背包,清凉油太阳伞,还是仍然汗流浃背,被山蚊追咬,但是师生们热情高涨。走在山林间,大家一起复习看过的草药,一起制作标本,一起拍照留念,一起乘着校车唱着跑调的歌回学校,这一切都成为珍贵的经历,在大家的中医生涯中沉淀。
中医学是一门注重临床实战的学科,中药的采集制备需要相当丰富的实战基础,否则容易闹笑话。古时候的中医都是集药师、医师于一身,而当前中医的本科培养因为专业的细分,“中医学”、“中药学”被分成了两个专业,不少中医学生直至毕业也没有真正接触过几次中药,成为中医教学的缺憾。在这次采药中,师生们共辨识了近200种中草药,全部拍摄了照片,学生们准备建立“百草园”网页并陆续补充图文,让学弟学妹们一届一届完善下去,学好中药学。
医学院中医系自开办之初即十分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不但从大一开始就安排学生见习临床,还开办了名师讲座、拓展课程,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信心。在中药学教学中,中医系正逐步开展各类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认药、采药、种药、制药、煎药等中医基本功,全面发展学生的中医技能。
(卢大为 许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