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云,女,福建人,厦门大学药学院2011级本科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2011-2012学年,参加了厦门大学2011-2012学年年度寒假招生宣传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展现状与公共意识的培养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药学学子赴东阿阿胶公司暑期社会实践;在2012-2013学年,参加了十八大宣讲寒假社会实践、“青马工程大骨班”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及“寻梦南安”中国梦宣讲暑期社会实践;在2013-2014学年,参加八瓣格桑花感恩于行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厦门大学博士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生态农业调研。2014年,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首届“身边的好同学”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中获得“实践之星”称号。
懵懂:向上的初心
叁年前的九月,刘晓云和全国上下千千万万高中毕业生一起踏入大学校门,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大一的时候,“理想”在懵懂的她心中还只一个朦胧的影子,对未来做的最多的打算便是好好学习,毕业后好找工作。
考年级第一、拿国奖、被保送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同学的一句“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就这样不知不觉地陪伴她走过了叁年。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刘晓云还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青协、辩队、外联部、实践部……她尽可能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和活动,在尝试中挖掘自己的爱好和潜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刘晓云选择了社会实践。
积累:无时无处不实践
初看刘晓云的介绍,人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刘晓云不是在做社会实践,就是在社会实践的路上。
去山东参观大型药品公司,去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去镇江丹徒调研生态经济发展项目……获得过“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称号的她认为,实践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大一时,她参观了山东“东阿阿胶”公司,了解到当今公司需要哪种类型的药学人才,自己需要储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今年暑假,她参加的“梦翔丹徒”实践队向丹徒区政府提交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收获知识和体验的同时,也为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东阿阿胶”公司宴请实践队的酒席上,她无意间坐在了“主陪”的位置。出人意料的是,她毫不忸怩地举起酒杯,给半桌的人敬酒。这个福建女孩所展现出的大方,源于她谦虚勤学的态度,也来自于她对实践的深刻见解:“社会实践是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桥梁,除了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还要通过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来培养处事方式和应变能力”。
实践不仅能锻炼人行事处世的能力,还能开阔人的眼界。实践中的每分每秒,刘晓云大脑的学习区都非常活跃。“我非常幸运,参加过叁次由本、硕、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的实践队,让我可以接触不同的人,从他们身上学习更多的东西”。井冈山座谈会上,学长学姐们的热烈讨论给了刘晓云不小的震撼,思维的碰撞与视野的开阔是不能从专业课课本中学到的宝贵财富。
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中,刘晓云用心把握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点滴积累,不断提升着自己。
蜕变:让理想照进现实
“将来……想当一名科学家。”说这话时,她调皮地笑了笑。
刘晓云对自己在大学的表现打了80分。这80分,饱含了她叁年来日积月累换来的蜕变。而理想的变化,是叁年前埋头学习的她没有预料到的。现在的刘晓云心中已经酝酿好未来十年的理想:走上科研的道路,为祖国的药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她将在社会上开展真正的“实践”,开创自己的实践之路。
实践的不断积累,使她能够把握住实现理想的机会。“不论学业还是事业,未来的实践道路,需要的更多是探索,而不是以往的模仿、跟随。”说这话时的她,已然做好挑战未来的准备,实现理想所需要的,只是时间。
刘晓云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让更多人了解并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她也希望自己在未来有所成就后,用自己的号召力,让实践理想传播得更广更远。
刘晓云,从懵懂的新生到成熟自信的“实践之星”,最初那份朦胧的理想已经破茧而出,她将带着纯洁的笑容坚定前行。
(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陈家伟 蔡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