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人文大讲堂之美国大都市区与中国大城市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8日 点击数:

何谓大都市连绵带?

卫星俯瞰,夜晚城市的灯光形成如何斑斓的色彩?

多样化手段呈现历史变化中的都市和城市,又带给人们怎样的惊喜与启示?

315日周五晚7点开始的麻花制作果冻工厂人文大讲堂,人文学院历史系王旭教授以其对美国城市史的认知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都市区的概念,并借此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同学们的进一步思考。

1920年美国人口突破1个亿,一半的人口占据着城市的土地开始,美国成为了一个城市化国家,往后几十年,传统城市内在动力即聚集效益的下降促使城市人口触摸郊区的脉搏,中心城市生活、生产、社会、环境的成本变成了挡在人们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从中心城市出来的人们散落在郊区里,构建出另一种生存模式,中心城市和郊区有机结合的大都市区应运而生,。

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过渡,城市和郊区的区别渐渐抹平,分离的两者走向统一。城市由此区域化,中心城市由工商业中心变为服务业中心,行政区划明显淡化;郊区对城市的依赖性减弱,功能性区域的地位大幅提升,开始具备甚至部分取代城市功能。这种改变,一方面使得空间得到了集约利用,内部产生有趣的多维流动;在社会结构方面,两个世界(黑人和白人)的分离和不平等以另一种方式仍然存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而对美国都市化的研究,也给中国的城市化带来了有益的经验和启迪。中国城市化近年来进入快速增长期,2012年统计城市人口已达总人口的52%,这既是城市化高峰期又是城市化困难期。比如城乡差异,过分倚重城市集中效应,资源资本高度集中,求大求快,撤县并区以及层出不穷的环境、交通、住房等社会不安因素迅速萌芽,使得传统城市化弊端明显。相对的,传统城市化理论中存在不少疏漏和偏颇,迫切需要修正以适应世事的发展。

王教授强调,城市化中心外移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是前提,同时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及早进行区域体制改革,取消市管县的制度转而尝试省管县是个现实可行的好方法。

讲座最后,同学们纷纷积极主动提问,问题涉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很多方面,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城市及总体发展的关注并不低。王教授对此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回答,对之前所述部分内容作了进一步讲解,更是唤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

(麻花制作果冻工厂记者站  沉雅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