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人文大讲堂:“样板戏”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6日 点击数:

20131014日,我校人文学院郑尚宪教授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开始人文大讲堂本周第一讲-----“样板戏”那些事儿,而“样板戏”,这个距离今天已近40年的艺术品,究竟为何物?说样板戏的产生,就不得不提革命戏剧的传统。共产党一向注重文艺宣传工作,走人民路线,而戏剧戏曲这一文艺形式正好符合农民诉求。这时,郑教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次去乡下做研究,村里正在搭台唱戏,一个年龄稍长阿婆就趴在自家墙缘上听,直到戏罢。教授好奇,就去问阿婆:“阿婆,这个戏好听吗?”“好听啊”“哪里好啊?”“那个小姐衣服上的亮片好啊。”全场一片笑声。这正是所谓的“内行听门道,外行听热闹。”

50年代初,“戏改”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在田汉的领导下,改戏,改人,改制。传统戏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叁并举”,伴随着现代剧全国大汇演,一部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导演的《东方红》,将现代剧推向高潮。在《智取威虎山》中,戏中人物杨子荣有一句“恨不得急会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的台词,毛主席在观看后指出,应将“天”换为“色”,读来意境已大为不同。

1963年,江青插手京剧改革,至此拉开了样板戏的序幕。“艺术本应无样板”,但处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却将样板戏这一艺术产物推向了极致。“8亿人民,8部样板戏。”“看样板戏,做革命人。”这些今天听起来有些好笑的口号,却昭示着样板戏的特殊意义。讲座中,郑教授频频提到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样板戏时,不得不赞叹这是一种艺术的极致,即使今人同样地去演,没了饱满的政治热情,也再也演不出当年的味道。

播放《白毛女》片段时,不时有观众讶然,惊叹,这些演员竟然用芭蕾舞的形式演绎了中国经典歌剧。笔者也觉新奇,最为普通的背景,结合夸张的舞台表现力,前所未有。

在讲座结束之后的采访中,郑教授表示,用视频的形式放给同学们听,会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毕竟同学们平时很少能听到样板戏。而一位观众表示,因为样板戏有些久远,所以对此了解很少。但今天听了之后,觉得经典永远是经典,难以超越。

笔者认为,样板戏,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放在文革的背景下,就有了其特殊的历史意义。用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它,评价它,《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剧剧是经典。“样板戏”将长留于历史中,而我们只是读历史的人。                                

(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学生记者站  陈星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