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当音乐遇见人文 ——记人文大讲堂音乐的听、唱、动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点击数:

当讲座的教室中不见桌椅,当讲座的高潮掌声不再凌乱,当讲座的声音不再从讲台的扩音器传出,当主讲老师温暖的双手抵到你的手中,就如同主讲人李佳璇老师的一句话“这不是什么讲座,而只是一节普通的课”。

1022日晚7点,麻花制作果冻工厂人文大讲堂如约而至,只是地点变更在二楼B区的教室。18时许,李老师就已经出现在教室里和几位提前到达的同学搬移桌椅。讲座开始前,李老师为大家分发了本次讲座的讲义,这样的讲义在以往的人文大讲堂也是没有出现过的。空旷的教室中,李老师和少数几位到达的同学亲切交谈,一一问候。虽然讲座还未正式开始,教室和以往的讲堂氛围已截然不同。

讲座的开始,李老师让大家手牵手围成一个圈,闭眼聆听感受让围成的圈更圆一些。由此讲座的第一部分“音乐诉诸于听觉”在风扇声、轻缓移动的脚步声中展开。第一次的正式练习——恒拍传递,从感受每个人自己的脉搏速度开始,由慢速循序渐进,围成一圈的每一个同学一个接一个将老师手掌击出的拍子传递下去。高低起伏的击掌声速率稳定的回环着,老师由此引出“恒拍”的概念,让同学们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切身体会节奏和聆听在音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接着在击掌与音乐《你好舞》的配合下,第二部分“音乐诉诸于动觉”自然引出。在音乐的进一步催化下,击掌逐渐演变为全身肢体的活动。由音乐想象情景,用动作反馈音乐的节拍、情绪、乐句,这样的方式让同学发现音乐故事的无限可能。

在以手势表达音高,哼唱耳熟能详的《两只老虎》旋律中,讲座翻开第叁章“通过唱歌接近音乐”。接下来,以中文译词《甲克弟弟》(即《两只老虎》音乐作品原版)的单声部、双声部进而转化成叁声部的合唱中,老师让在场的同学体会着Canon多声部音乐发展手法的精妙之处,领悟即便由简单音符构成的音乐却也可以通过歌唱表现旋律起伏、情感变化、音响的饱和和空灵。

继而《田纳西摇摆》的旋律响起,在同学仔细辨别单双声部混合后,李老师应和着节拍脚下划出舞步,经过短暂学习熟悉后,内外两圈的同心圆围成。在与对面舞伴的互动,及交换舞伴的过程中,同学感受着音乐的欢快与灵动,欢笑声、击掌生交和着舞步,将整堂讲座推向高潮。

舞毕,李老师对整场讲座做了最后的回顾与总结。她将音乐艺术与情操、心灵联系,当我们真正参与实践到音乐中才能更好地体验音乐,感悟音乐给予我们的幸福感与涤荡。

如此新颖的人文大讲堂,可能是至今唯一没有自习、没有作业、真正意义上的一场完整的讲座。当音乐遇见人文,这是一种理念、一种切身的实践,让人文关怀与真谛通过另外一种声音的形式,实实在在地传递到同学的心中。

(麻花制作果冻工厂记者站  李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