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走进人文大讲堂的教室,没有了讲台两边垂下的PPT讲义,取而代之的是黑板上字迹遒劲的粉笔板书,让同学们有了一种回归本真的感动。来自哲学系的周建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对于真理的讨论。
周老师首先从“真理”的意义说起,大家对“真理”这个词都不陌生,它在哲学上是一种概念,在生活中则是一个常用词,是一种自然语言。真理不像科学定义,可以准确地阐释其意义。有一名清华教授曾指出,“真”和“理”其实是两个概念,而“真理”的含义只表示“是真的”。于是就引出了“什么是真的”这样的问题,真的反面是什么?是假,是伪,是幻。由“真”构成的词语有“真实”、“真正”和“真相”等,而它们在本质上都与“真理”有或多或少的差别,由此可见“真”这个字有丰富的可能性,而“真理”更是难以定义。
接下来,周老师从真理可以“成事”、“说事”及“办事”叁个方面对真理进行阐述。
真理可以成事。真理本身在认识上具有作用,它是人在自我思想上进行斗争后,有证据地胜出的产物。真理在认识方面具有一个特征——唯一可决出性,也就是说真理具有可证实性,否则难以服众。但周老师在这里也指出,科学上说:“真理是纯粹的”,这其实是一个不合理的说法,古语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文章没有一个单一的参照条件,而武功方面则是胜者为王。真理的得出也具有一个单一参照条件,同时导致了人们认知的一致性。
真理可以说事。如今真理本身不是目的,不会说话,但真理可以用来说事。周老师举了西方文化的例子,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西方文化渐渐脱离神学,人们用科学证伪宗教,伽里略的“日心说”便是代表。但“日心说”又不仅仅是纯粹的科学,而是西方人意识形态方面的改变,是话语与霸权的争夺。我们通常会说“为真理而斗争”,但实际上我们都是“用真理来斗争”,因为真理有权利效用,它具有党同伐异、一言九鼎的效果。
真理越来越成为一种手段,“成事”和“说事”统一为“办事”。那么,是否还存在为真理而真理的可能?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的本性。”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更是阐述了另一种“真理”——不能用科学方法或手段加以证实的真理。该书中以艺术作品为例,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所感受到的真理,当你在某一个时刻,通过无论什么形式看到了世界的本真,一下子被触动,那也是真理。Truth在古代拉丁文中为Aletheia,意为揭蔽、光照和澄明。若是进一步细分开,那么我们不妨把办事的真理称为“科学真理”,而另一种人文真理则称为“道理”。道理即是道出来的理,它可以论辩,它在论辩中成立。它甚至不存在是非对错的可能性,但同时又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人人都需要懂“道理”,才具有所谓的“人文素养”。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此,真理成为目的,为真理而真理成为可能。
最后,周老师用一句话结束了本场精彩的讲座:“没有真理的世界不等于没有道理的天下。”
(麻花制作果冻工厂记者站 顾志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