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人文大讲堂】塑造希望行为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7日 点击数:

314日晚,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何秀纯老师来到了人文大讲堂第135场,她这次讲座沿袭了去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内容,讲授的是行为矫治与自我调试。

讲座开始何秀纯平易近人的讲述方式便深深吸引住了同学们,她先用她的一个学生为例子,打开话题,因为离自己生活很贴近,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随后何老师开始阐述理论基础,主要分为行为,问题行为以及问题行为的矫治叁个部分。整套理论体系的核心则是行为是可改变的,行为受遗传,环境和学习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何老师先简单介绍了行为的定义、分类、特征和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随后区分了问题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差异。期间举了身边的几个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说明行为与环境存在某种因果联系时,何老师说到一个用左手写字的男同事顶着个大肚腩,同学们纷纷疑惑不已,二者究竟有何联系。只见何老师轻轻一笑:当然有联系,在他学习的这么多年中,有无数个人可以改变他这个行为,但是却没改,为什么,因为他执着,他舍不得,舍不得的人是减不了肥的。何老师幽默的话语让同学们也笑了。何老师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对身边的案例谈谈而谈,其深入的剖析,精妙的角度总能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备受启发。

讲座到了高潮的时刻,何老师开始讲述问题行为的矫治,问题行为的矫治包括分析和校正两个部分,分析是要搞清楚问题行为外显行为中的内隐意识历程。而校正的方法主要有强化,消退和惩罚。何老师以自家小孩与邻家小孩为例,引用她在教育小孩时用到的强化,消退和惩罚的方法,同时与同学们积极的互动,让同学们更容易的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理论。她特别指出了惩罚有时会有逃避,易受负强化,易产生示范效应等问题,要慎用。然后何老师列举了差别强化法、行为塑造法、链锁与渐隐法、代币法四个常用的行为矫治方法,并一一举例分析。

随着讲述部分的结束,开始进入提问环节,一位女同学提出随着年龄的成熟,奖励的刺激是否还有必要?何老师则告之,奖励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比如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个拥抱,都是精神上的奖励,成人或许更需要这些。最后何老师以《学习的革命》中的一段话结束了本场讲座。

(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学生记者站    韦海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