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人文大讲堂】家族记忆 源远流长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7日 点击数:

326日晚第143期来到人文大讲堂的是我校人类学系教授董建辉,他这次讲的内容是家族与家族历史的记忆。

讲座开始,董教授先给我们介绍了家族的概念,即家族是由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后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世代聚居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由此可见,家族一共有四个条件:①有血缘关系;以家庭为单位;有地缘关系(世代聚居);有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首领。其中首领即族长的产生依据两个原则,一是自然原则即年纪最大,辈分最大者为族长,二是社会原则即有出众的品格和能力同时拥有丰富的财富也可被推选为族长。除了族长之外,还有房长与尊长共同组成组织机构。这充分符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接下来董教授比较了宗族和家族的差异,提出了历史学上对于宗族与家族关系的叁个观点:宗族=家族;宗族>家族;宗族<家族。而本次课是在宗族=家族的基础上开讲的。对于家族的起源,实际是来自宗法制,宗法制度的核心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的大儿子享有族权(主要是祭祀)和对家族的统治权。也因此为了记载家族关系,以免混乱,便产生了最初的族谱。一直到唐代,族谱都只是由高官贵族才能修撰,宋元以后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盛行,而此时编撰家谱的目的也从记载世代关系转变为尊祖收族,其内容也得到了丰富,特别是宋代欧阳修编撰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洵的《苏氏族谱》对后代编撰族谱有很大的影响。家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国史和地方志共称为华夏叁资,是珍贵的研究历史的材料,而大多数明代之前的族谱已很难找到。

尽管族谱上记载着许多详尽的信息,但面对族谱,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特别是明清以后,编撰族谱之风盛行导致族谱质量下降,加上民间编撰族谱普遍存在傍高官贵族的心理,先祖是谁尚有待考究。因而,面对族谱时须清醒,引用族谱时更须谨慎,严谨治学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作风。

(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学生记者站  韦海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