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秦大河院士携专家团队来我校解读全球气候变化科学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0日 点击数:

 

1115日,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共同主席秦大河院士率IPCCAR5部分中国作者团队一行9人,到麻花制作果冻工厂举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厦门大学宣讲交流会,为厦门大学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宣讲团详细解读了IPCCAR5的主要结论,并以问答形式和现场的600名听众进行了互动与讨论。

本次交流会由秦大河院士担当主讲。他是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他长期参与领导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第叁、四、五次评估)以及中国气候环境演变评估工作,他以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介绍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而它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面对这样的全球背景,IPCC应运而生,它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8年联合建立的,每六年左右编写一次有关气候变化科学的综合评估报告,旨在定期为决策者提供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风险、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

秦院士还介绍了AR5较之前的4次报告有何进展和亮点,指出气候变化在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的体现,以及AR5首次给出了2℃升温目标下的全球累积CO2排放量,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建议。

随后,8位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AR5进行了详细解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介绍了AR5所观测到的全球大气和地表气候变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效存德研究员阐述了AR5所观测到的冰冻圈及海洋的变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详细解析了气溶胶-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评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廖宏研究员解析了短寿命温室气体和气溶胶通过化学生成、辐射强迫和反馈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介绍了不同的气候模式及其评估;中科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高学杰研究员继续以长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估及其他为主题,报告了不同气候模型对未来气候参数的预估;北京师范大学的董文杰教授以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为主题,专门介绍了AR5所增加的区域气候这一章;国家气候中心姜彤研究员介绍了AR5的数据来源,并简要解读了AR5风险纳入到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

报告结束后安排了2个小时的专题交流环节,主办方特意在会场一侧设立了微信墙,观众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发微信加入讨论。微信墙共收到了104个提问,加上现场观众的踊跃举手,让这两个小时精彩不断。观众的提问涉及了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的相互关系、全球气温变化的估算与时间尺度、气候模型的作用、温室气体利用与增汇等地学工程设想的可行性、不同排放情景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趋势、公司减排与成本之间的冲突、个人选择与国家政策制定的关系,IPCC的评估标准、数据来源与置信度、科学家与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中国作者的贡献等等问题。报告团成员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并用数据说明了IPCC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建议个体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以选择减排的生活方式。

最后,秦大河院士介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鼓励现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加强学习,为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气候变化研究做出自己的努力。

本次交流会由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共同主办,到场听众涵盖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人文学科等方面的教师、学生以及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各界人士。观众们通过微信墙表达了对专家团队的钦佩及对本次宣讲交流会的感谢:感谢厦大举报这次交流会,钦佩知识渊博、谦虚的秦大河教授,相信中国一定可以在2030年达成(减排)目标!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