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环境与生态学院在金泉楼A239举办第一期急救知识培训班,这是学院针对学生野外科研活动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相对较普遍,在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的机率也因此相对较多,于本学期推出的定期开展的急救培训活动。同时,也将作为学院2014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立项活动之一长期延续下去。
本次培训由学院2014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主办、研究生会协办,活动邀请了医学院的余丹老师作为主讲,并由我院获得红十字会初级急救员证书的顾凯利、耿晓磊两位研究生和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克夫作为助教。学院团委书记林明华、团委副书记黄建珍、辅导员张璐婧,学院办公室部分老师和20余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培训。

下午两点培训准时开始,整个培训分为老师讲解,观看录像,实践演练和操作及理论考试四个部分组成。培训开始前,首先由周克夫老师对培训重要性,培训内容和形式做了简要的介绍。他强调了安全意识和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野外采样等工作的同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该活动的长期目标,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接着学员们认真聆听了医学院余丹老师的课堂理论授课,内容包括心肺复苏,伤口包扎、止血和伤员搬运等现场急救中经常用到的基本救护知识。在实际操作演练环节,讲解员亲身演示,手把手教导在场的同学们,并详细讲解了多方面的紧急救护知识:手臂、胸部、眼部、头部受伤的包扎,止血带止血以及心肺复苏CPR的方法,以及急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要点。讲解员向大家强调沉着冷静的重要性,并教给大家许多基本的口令,如到达现场先排除险情、检查患者有无意识、脉搏、进行急救操作时按压的手法,部位和深度、频率等,为生命赢取宝贵的时间。
经过系统的现场急救知识的理论学习和讲解员的示范指导,同学们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识。接下来是培训的关键环节--现场演练与考核,首先进行的是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在讲解员的耐心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操练,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技术要领,并得到了余丹老师的称赞。接着,每位同学按顺序进行了心肺复苏的现场考核以及急救知识的理论考核环节,考核老师对他们的动作进行严格评分。
通过半天的现场急救培训,同学们都掌握了基本的现场急救的理论与方法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学院计划每年举办4期培训活动,并同时选送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和部分学生党员前往厦门市红十字会参加专业的“现场初级急救员”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届时学成后的同学又将指导学院其他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定期地开展急救培训,让更多同学学习、了解急救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使基本的急救救护知识在学院师生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环境与生态学院2014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邱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