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第四届海洋科学开放日吸引四千余市民参与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7日 点击数:

1115日,第四届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开放日在我校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如火如荼地进行。海洋环境科学相关的30余个实验室和展位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短短七个小时,以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为主的4000余名市民通过观察、听讲、答题、动手实验等方式进行了不一样的科学体验。

孩子们在实验室里模拟了加速的海洋酸化实验,用显微镜寻找有孔虫,用液氮快速冷冻香蕉和棒棒冰,辨识各种矿物和宝石标本。用来观测海洋的科考船、浮标、潜标、卫星遥感以及实现水下通信的机器人等各种高新技术通过浮力小魔术、3D模型操作、触摸机器人、电视墙互动、电脑模型等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听起来高深的流体力学实验室用模型展示了海洋内波现象,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的懒人技术、高通量测序仪器也受到大家的关注。

多个实验室展示了各种螺、贝、鲍鱼、鱼、虾、蟹等常见海洋生物的标本和活体,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浮游植物和动物,了解生物的形状、分布、习性,探索它们生长的秘密;美丽的小丑鱼、水母和珊瑚吸引了大批小观众的注意;潮间带、九龙江河口、厦门近海、红树林湿地、深海等各种区域的生态系统也一一被展示;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海洋垃圾、富营养化、过度捕捞等问题及被深入浅出地探讨;生物适应、海藻利用、生态旅游、海水处理、海洋生物制药等各种问题也通过答题、贴纸、涂色等互动方式成为孩子们热衷的学习主题。来自厦门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管理培训生Sam Lee-Potter在他的展位上普及了生活塑料对海洋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影响。放映厅里滚动播放着由保护国际基金会(CI)制作的《大自然在说话》及其他科普小短片;主办方还为公众提供了海洋图片上色,脸绘、手工绘制T恤、制作小帆船、海滩生存游戏等趣味性活动。

除此之外,开放日还安排了六场特邀科普讲座,厦门大学卢昌义教授生动地讲述了红树林的功能作用、现状、分布以及保护措施,并带来了事先采集的秋茄胚轴,激发了许多观众对红树林的兴趣;李海燕博士介绍了白敏冬教授用来防治船舶压载水带来的外来生物入侵所使用的羟基高级氧化技术;蔡明刚教授身着极地科考队的制服,以北极!北极!为题,讲述了雪龙号科考船上及在北极的科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热爱鸟类的山鹰(朱敬恩)博士介绍了诸多只能在中国见到的海洋鸟类,分享了出海观鸟的趣事;董云伟教授介绍了潮间带的生物及其生活习性,用小视频生动地展现了忙碌的潮间带环境。能容纳200人的报告厅里,几乎场场爆满,互动踊跃,常常听见观众的互动和惊叹。

和往届开放日不同的是,今年主办方特别为中学生开设科普小课堂,主题分别为《机器人的眼睛-超声波》、《海洋碳循环与全球变化》、《鱼和甲壳动物解剖实验》、《海洋的形成演化和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与人类的未来》,由科研人员或研究生讲授。共有来自厦门科技馆、厦门一中、厦大附属科技中学的75名馆员、学生提前报名参加了自选课程,这也是开放日首次尝试设置专门科普课程,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了更多科学体验的机会。

本次活动由中国海洋科学卓越教育伙伴计划(COSEE China)、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主办,是厦门国际海洋周的重要文化活动。科学普及与公众开放是高等学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活动的实施主体,COSEE China2010年成立,由国内七所涉海大学共同发起,五年来已开展一系列面向公众的开放日、通识课程、讲座、中学生夏令营等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了海洋科学知识,促进对海洋的认知,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其意义深远。

(中国海洋科学卓越教育伙伴计划、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