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厦门大学音像文献中心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图书馆八楼举行《新富春山居图——两岸影像·媒介与历史记忆特展》开幕式。副校长邬大光、校党委副书记赖虹凯、校长助理李初环,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谢火木,教务处副处长陈雪芬,南京军区政治部厦门影视发行管理中心主任施树建、厦门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总经理徐鹭雄,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炳华、副院长李晓红,本次展览策展人台南艺术大学井迎瑞教授、执行人张艾弓博士,本次主题展参展人台湾研究院陈飞宝教授,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布展团队和本校师生等共计百人参加开幕仪式。

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组专家驻足参观
本次展览分设胶片电影放映区、电影器材展览区、台南艺术大学家庭电影修复工作坊、戏服展览区、电影海报展览区、黄仁书房、陈飞宝书房、杨思泽书房和两岸抢救老电影工作坊,不同角度地呈现了两岸影像的媒介发展历程与历史记忆,是两岸电影人宝贵的历史回忆与精神财富。本次展览之所以命名为“新富春山居图——两岸影像·媒介与历史记忆特展”,策展人井迎瑞教授的设想是将分离海峡两地的胶片电影拷贝此次在厦大合璧展出,如同201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元代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分处海峡两岸的残卷首次团圆。位于南侧的两岸抢救老电影工作坊因此特别将主题定名“给历史,留一个位置”。

胶片电影放映
在电影已经进入数字化的时代,如何保护?片电影等老旧影音资料,这在国内还是个新课题。厦大之所以做这件事情,可以说是缘起于台南艺术大学的井迎瑞教授。作为前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馆长、因抢救老电影荣获2014台北电影节“卓越贡献奖”的井迎瑞教授,自称是“胶片电影的拾荒者”,本次展览的一多半展品来自他的私人藏品,而每件展品背后都有着令人唏嘘的故事。2010年前后,井教授听说流落到云南丽江的某省电影公司1000余本电影胶片拷贝(百余箱)将当作废物处理,他毫不犹豫收了下来运到广州,其中有50余箱运到了台湾,剩余的50余箱留在了广州。井教授非常希望中国有一所大学能够收留这些电影胶片拷贝,为它们找一个妥善的去处。在几年连续碰钉子之后,找到了厦大,终于遭逢知音。在邬大光副校长、人文学院周宁院长的带领下,李晓红教授、张艾弓老师开始以这批胶片拷贝为基础着手建立音像文献中心。本次中心内的电影戏服展览区展出的40件戏服也是井教授专门从台湾带来的,戏服的制作人是位来台大陆老兵,在戏剧电影界做服装、道具50余年,积累的数万件精美戏服曾经在台湾大部分经典影片中出场。在他80多岁双目失明之后,想出售这些戏服。井教授听说后,个人掏腰包全部收藏。在井教授买走戏服后,老兵的房子被大火烧毁,有两人遇难。戏服有幸,电影历史有幸!
作为展览主体首次亮相的音像文献中心,以搜集、整理、修复和研究音像文献为目标,致力于复原近代以来影音技术与工业的发展历程、读取和保存珍贵的音像文献资料,构建电影工业发展历史完整的教育链,并以厦门位居两岸要津为出发点,以两岸音像文献维护保存为己任、以视听语言共同书写大中华历史。如今,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图书馆的八楼有近四千平方米的展示、工作和教学区,致力于全方位的呈现胶片电影的全部历史,给中国电影的发展留下历史的“烙印”。
作为厦门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基地之一,11月16日上午,音像文献中心迎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这也是专家们此次厦大教学评估的首站之一。在朱崇实校长等校领导的陪同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教授、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等评估专家们在各个展览区驻足良久,仔细听取中心专家们的介绍,十分感慨!作为知识人、文化人,面对历史影像,会感到它既是感性生动的,同时又是沉甸甸的!在大学系统内开创音像文献维护、研究与教学事业,或许正应和着邬大光副校长开展仪式上的有感而发:给大学,留一点儿精神;给大学,留一点文化;给学生,留一点兴趣;给教育,留一点人文;给人生,留一点回忆……
本次展览将为期两个月。
展览时间: 每天9:00-12:00,14:15-17:15(周叁除外)
胶片电影放映时间:每周六15:00
地点:厦大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图书馆八楼(搭乘南区6、7号电梯)
(人文学院 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