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大学的真正资产是什么?——邬大光教授开讲:大学典故背后的大学财富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7日 点击数:

大学的真正资产是什么?大学的财富在人们身处的校园比比皆是,可我们却往往熟视无睹。215,新学期第一天的晚上七时整,伴随着现场一曲悠扬的二胡演奏,厦门大学副校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邬大光教授以“厦门大学的历史典故”为题,为麻花制作果冻工厂的师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学精神的财富之门。

前些日子,一则对于科学家探测到十多亿光年前传来的引力波新闻震撼了全世界。其实,在厦门大学建校伊始,校主陈嘉庚也给未来的我们发来一阵阵引力波。许多年前,邬大光教授第一次惊喜地“捕捉”到来自陈嘉庚的“涟漪”,开始了他对大学精神崭新的探测之旅。讲座中,他把其感受到的涟漪传递给现场的师生,泛起了更大的涟漪。

陈嘉庚带给我们的“涟漪”,就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但我们对陈嘉庚传下来这些精神遗产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有时甚至无动于衷。我们的目光过多地关注到校主留给厦大的物质投入,或者热衷于讲述陈嘉庚流传下来的一个个故事,比如“卖掉大厦,资助厦大”。其实陈嘉庚留给厦大的不仅有物质的厦大、故事的厦大,还有典故的厦大。

十几年前,一位人文学院的教授提到,厦门大学的“南方之强”,是有典故的。不仅“南方之强”,厦大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也是有典故的。这吸引了邬大光开始对陈嘉庚留给厦门大学的一个个典故进行系统地挖掘。他惊喜地发现陈嘉庚留下来的财富如此巨大,他至今都不敢确认是否把这些宝藏全部“探测”出来。人们知道校训有典故,可能不知道校歌也有很多典故;人们可能对映雪楼、囊萤楼、博学楼、笃行楼的典故略知一二,但陈嘉庚早年创办的“惕斋学塾”典出何处人们可能就知之甚少。可是如果不能够明白陈嘉庚办私塾的想法,你又怎能够明白陈嘉庚后来办大学的心路历程呢?

提到大学的资产,人们很容易想到大学的校园面积、藏书、实验室、设备、大楼,有层次的人会注意到院士、长江学者、科研成果、杰出校友,但邬大光认为,大学最重要的财富是大学的精神财产,最集中的体现在大学的文化基因上,而这些文化基因就蕴藏在大学的一个个典故中。

厦门大学的精神财富并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只有在校史馆才看得到的东西。它是活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邬大光在讲座中说到,这些典故在我们的校徽上:Universita Amoiensis源自拉丁语,而校徽上的叁颗五角星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叁才一体”,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从建校之初便成为了厦大的时代烙印;这些典故在我们的建筑命名中:看到群贤建筑群,就可以想到“一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的古训;这些典故在我们的操场上:上弦场的寓意是“时见上弦,必有月圆之夜”;这些典故甚至在我们每天走的青石板路上:这一道道闽南特有的石板拼接路,承载着大学“足不涉泥、雨不湿靴”的文化底蕴,这一理念来自于江南地区耕读文化传统,意指不带一丝纤尘、沿着“圣洁之路”走进学堂书院、走进知识殿堂……

从建南钟声,到大学选址,从晨钟暮鼓,到木铎金声,陈嘉庚的每一个设计,都埋伏着陈嘉庚想传递给后人的“符码”。在邬大光看来,这一个个典故,寄托着陈嘉庚对老师的期待、对学子的期待、对学校的期待、对教育的期待,乃至对整个民族和未来公民的期待。所以,当你了解到“南方之强”一说之典故,来自于《中庸》“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你就不会将“南方之强”解读为南方之最强大学,而应回归大学最为本质的内涵。必须从人才培养内涵来解读,坚持中流砥柱、国家栋梁,民族脊梁等精英教育。

家国大义、人文精神往往润物无声。2016年,厦门大学即将迎来九十五岁诞辰,在近百年的历史门槛上,最令人欣慰的不是业已达成的各种指标性成就,而是众多成绩背后深厚绵长的历史典故与文化底蕴。讲座中邬大光以校主陈嘉庚先生为代表,将厦大历史典故之启示娓娓道出:以大爱为宗旨的教育,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以至善为追求的境界,及以奉献为使命的精神。校主陈嘉庚先生创校之初以“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襟,以“尽出家产以兴学”的极大勇气与超常毅力,以“止于至善”的非凡气魄与诚毅精神,构建了兼有智慧与大爱的教育体系,时至今日依旧凝固于厦大点滴之中,渗透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心灵。从校规校训校歌每一条路每一栋楼,校园中有形的点点滴滴,恰恰是时时刻刻影响、渗透厦大学子的阳光雨露;正是厦大丰厚富足的历史底蕴,方培养出了一代代具有远大志向、博大情怀的知识青年,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传承着恒久精诚的大学精神。

邬大光教授这场讲座,既是《人文大讲堂》本学期第一场讲座,也是该系列讲座的第326讲。作为送给厦大师生的开学礼物,邬大光教授带来的“涟漪”你感受到了吗?读完本文,走进校园,你的目光是否更加新鲜?你的思绪是否更加久远?你的胸怀是否更加宽广?

(通识教育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