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城市内河都是文人墨客揽月抒怀,市民百姓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内河环境质量每况愈下,人们甚至谈“河”色变。如今,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治理内河也迫在眉睫。全社会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月26日至8月1日,厦门大学“淼淼众厦”社会实践队前往厦门、福州和南京就城市内河的生态治理展开调研。
找源头发现问题,实地测量内河水质
实践前,队员们做足了功课,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大致了解了厦门、福州和南京内河的概况和治理措施。然而“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员们一致认为需要掌握第一手的数据,才能使整个调研更有科学性和可信度。在环境与生态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持下,实践队带着叁台便携式水质测定仪在福州白马河和南京内秦淮河河段实地测量水质,测量内容包括pH、溶解氧、电导率等指标。37℃的高温下,队员们娴熟地调试仪器、采集水样、进行测定,平日里扎实的实验功底在此刻得到了展示。当仪器上波动的示数最终稳定,当记录员记下一个个确切的数据之时,一丝丝喜悦在队员们的心头闪现,额头上涔涔的汗珠凝结了认真与辛劳。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白马河河段的溶解氧高于内秦淮河河段,而电导率较低,根据所测数据白马河水质略好于内秦淮河河段。
听民情了解背景,宣传普及环保知识
测水质的同时,队员们抓住机会向市民宣传内河治理的重要性,并了解市民对内河几年来变化的感受,还不忘借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许多市民非常赞同实践队的想法和行动,也寄予了期望,鼓励厦大学子为城市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信念,告诫自己须得不忘初心。
然而队员们也见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一些市民走过桥时随手就将垃圾扔到内河中,旁若无人。看着垃圾坠落河中,队员们的心中都是一沉。据资料,城市内河许许多多的非点源污染源给水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非点源污染源移动性强,影响范围广,如乱扔垃圾,偷排污水,是目前城市内河的主要问题之一。
访部门明了监管,走访调研政府部门
实践队先后走访了厦门市筼筜湖管理中心、福州市内河管理处和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队员们踊跃提问,问题包罗了内河的污染来源、治理措施、监管政策、困难与瓶颈等等方面,由此归纳出了内河治理的通病、共性措施。
厦门市筼筜湖管理中心陈老师重点介绍了队员们关心的“纳潮”工程。筼筜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动力不足,使得湖水自净能力不强,易发黑发臭。治理工程创造性地利用了厦门西海域半日潮的自然规律,进行“纳潮”,即涨潮时将潮水引入内湖,退潮时将湖水排出,使筼筜湖与海水进行水体交换。工程实施后,筼筜湖的水质状况大有改善。在福州市内河管理处,队员们主要咨询了内河治理的监管问题。管理处陈主任指出,内河的非点源污染源危害大,但取证难,政府监管存在滞后和执法的灰色地带。因此,市民监督、全民共管是治理内河的必由之路。在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队员们对于内河排涝、航运与景观用途之间矛盾的困惑得到了解决。施主任谈到,排涝是内河的第一大功能,景观为末次。由于大部分城市雨污分流做得不好,在雨季,内河为了防洪排涝,无法有效截污,致使水质恶化。叁座城市的内河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治理的措施也有异同,因地制宜是关键。
寻助力访问高校,交流座谈兄弟院校
治理内河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聆听专家学者的意见,需要高校、研究机构等出谋划策。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李扬帆老师的引荐下,7月28日上午,实践队拜访了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主攻环境管理与水生态修复的钱新教授。钱教授如话家常地为队员们讲解了南京的地形地貌、秦淮河的历史与现状,认真详细地解答了队员们对于秦淮河治理与海绵建设的关系,筼筜湖、福州内河和秦淮河叁者之间的异同点等一系列问题。
他从学者的角度谈到,河道的生态修复也是治理内河的重要一环。通过投放生物酶,在沿岸种植红树植物等方法,能起到净化水体,清污护堤的作用。然而他也指出,目前内河治理的关键仍是把常规工程做细做全,即进一步完善地下管网,做好源头截污和雨污分流,防止偷排污水。通过恢复湿地或封闭河道进行治理等方法,可以在小范围内起到短期效果,但不是根本途径。河道生态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治理内河是一场持久战,不可半途而废。
南大之行,既让队员更能以学术性的角度看待内河治理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厦大与南大之间的交流。
以成果总结提高,助力城市内河治理
测量水质获得第一手实验数据,走访政府部门了解规划与政策,访问专家学者把握治理要点与前沿。实践队力求以全面、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治理内河的课题,综合实验数据、政府访谈与专家看法,形成一份内容详实、严谨可信、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不纸上谈兵、走马观花。实践队与福州市内河管理处、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也建立了后期沟通渠道,将继续关注内河治理的问题。政府部门也热切地希望能与高校加强合作,提升政府科学决策的水平。
实践队将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着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走出学校,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七天的实践很短,队员们的专业知识也仍需充实,但这帮助了同学们更好地树立了学科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感,明白社会需要环境生态专业的人才,普通百姓对我们充满了期待。关注社会热点,心系百姓民生,做到学以致用,是此次实践给队员们的重要一课。队员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助力城市内河治理,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环境与生态学院 朱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