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附属中山医院微生态研究成果发表于肝病领域顶级期刊《贬别辫补迟辞濒辞驳测》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3日 点击数:

 

1227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任建林、潘金水团队领衔完成的粪菌移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在线发表于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并且被遴选为封面文章。《Hepatology》是美国肝病研究学会会刊,影响因子达11.711分。据悉,该研究是福建省卫生领域首个由独立单位完成被《Hepatology》期刊接收的研究。

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而言,HBeAg血清学转换是重要的治疗目标,也是停药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仅有少部分患者可实现HBe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率。随着对肠-肝轴认识的深入,人们已发现肠道微生物在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都扮演了一定角色。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设计了一项病例对照、开放标签的前导性研究,探索了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长期NA治疗后HBeAg仍未转阴的慢乙肝患者中的治疗价值。研究纳入了18例经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治疗3年以上但仍未实现HBsAg消失的慢乙肝患者。患者在继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其中5例接受了FMT13例作为对照。FMT治疗组患者接受经胃镜FMT治疗,每4周一次,直到HBeAg消失。4例患者接受了1~7次治疗,1例患者在第5FMT治疗后退出了试验。随访结束时,FMT组患者的HBeAg滴度较基线水平有显着下降,并且是在每次FMT治疗后逐步下降。2例患者在接受了1FMT后即实现HBeAg清除,还有1例在2FMT治疗后清除HBeAg。相反,对照组没有一例患者清除HBeAg。两组比较P值为0.0001。随访结束时未观察到HBeag血清学转换。研究中未见严重不良事件。

该研究成果对慢性乙型肝炎尤其是难以停药患者的临床处理策略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该研究结果如能获得大规模临床研究支持,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将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有意思地是,虽然本研究仅为一个小样本临床观察,但其创新性和潜在临床意义却获得了同行评议人的高度赞许。一位审稿人称本研究是“entirely novel approach to HBV treatment”,并认为“these findings are so novel and potentially exciting”;另一位审稿人则称赞“Very interesting work and finding”。两位审稿人均建议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把“重塑肠道菌群提高胃肠道疾病诊治水平”作为学科发展的两个中心之一,并于2014年建立了标准化粪菌移植体系,引进了世界领先的智能粪菌处理系统,在高水准的医学伦理、供体筛选、规范技术以及深入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率先在福建省成功开展粪菌移植治疗,探索粪菌移植用于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炎症性肠病、慢性便秘、自闭症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尽管粪菌移植(FMT)是重建肠道微生态的主要手段,在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出现了可喜的苗头。但要做到高水平的个体化移植,不管是供体筛查、受体选择、技术规范、基础研究、医学伦理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