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14日,厦门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来到福建省南平市,分别走访调研了武夷山、五夫镇、建阳及建瓯等地的朱子遗迹。实践队由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指导教师刘家军、杨玲、董飒,学生处马爱江、蒋兴红,辅导员于正伟及2016级67名少数民族预科生组成。本次实践以“寻朱子遗迹·究朱子之学”为主题,旨在深入了解朱子生平事迹,挖掘朱子学的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从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探寻朱子文化,为进一步弘扬朱子文化提供实践积累及文本素材。
九曲棹歌叹武夷,跋山涉水寻文公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5月13日上午,踏着熹微的晨光,伴着九曲回肠的棹歌,实践队来到了钟灵毓秀的武夷山。师生们怀着格物致知的求学精神走进了朱子曾经着书立说、倡道讲学的武夷精舍。师生们聚集在精舍门口,聆听朱子第27代传人朱美珍老师讲述朱子生平,从诞生尤溪、幼居建安到求学五夫、同安初仕;从拜师延平、论道东南到讲习武夷,绍熙出仕……“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自格致而诚心,外成教化内整人伦则修齐而治平”,伴随着朱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师生们仿佛穿越了千年,回到宋朝与朱子对话。朱子理学大师的形象开始从教科书中跳跃出来,渐渐变得鲜活生动。

古色古香兴贤街,熠熠紫阳五夫里
13日下午,实践队在朱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五夫镇。实践队先是走访了朱熹生活多年的紫阳楼故里,从起居之所感受朱熹在五夫里的日常生活。随后实践队来到兴贤古街,了解了古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古街与朱子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这里,师生们分别参观了紫阳书堂、兴贤书院、刘氏家祠、五夫粮仓等历史遗迹,在书堂里体会朱子的办学讲学,在家祠里感受朱熹少年丧父后寄居刘家的坚韧艰辛,在粮仓里感叹朱知府“视民为伤”的家国情怀。最后实践队来到朱子石像脚下细细瞻仰,合影留念。

考亭村内寻书院,今追古迹究朱子
14日上午,实践队乘车前往朱子晚年讲学、着书立说之所——建阳考亭村。实践队参观了明嘉靖十年所建的考亭书院石碑坊,聆听了祝熹老师讲述有关朱子在建阳的历史。“教存君子乐,朋自远方来”,历史上四方学子不远万里来到建阳考亭求学,今日的实践队学子们亦是如此。
14日下午,实践队一行来到建瓯,分别参观了艮泉井、世袭五经博士府以及建瓯市第一中心小学(朱子园)。艮泉古井在建瓯也被百姓称为“朱子井”。世袭五经博士府在朱子后裔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的大力倡议下得以保存。今日的博士府在后人的维护下新旧相融,松香四溢,在场的师生们无一不驻足惊叹。最后,实践队来到建瓯市第一中心小学(朱子园),在小学生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朱子长廊。实践队还与一小师生们举行了一场简短的交流座谈会,就弘扬朱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春秋南宋,悠悠儒学,朱子集其大成;千古八荒,闽学独树,朱子远传四海。此次田野调查,同学们收获颇丰。一方面,对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田野调查方法有了切身体会;另一方面,对朱子文化等民族民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朱子文化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意义有了深入的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次田野调查,同学们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加深了对民族理论课的认识,继而有助于升华课程知识,以做到学以致用,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民族理论和现行政策,成长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践行者。
(厦门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 马倩 齐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