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充吾爱于无疆——记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6日 点击数:

新华网北京424日电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名单,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韩家淮带领的细胞生物学团队凭借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成绩,成为全国201个获选团队之一。

这个团队17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团队教师指导的博士后人才队伍中,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这就是该团队的当前阵容。

为何是这个团队入选?答案或许很简单。

最重要的是传承

他是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副校长、应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头顶“15头衔的韩家淮,每天都很忙。虽然忙,但有件事他每天必做——和学生讨论课题、陪学生吃饭。他甚至还为此制定了陪饭日程表,中午陪本科生吃饭,晚上陪研究生吃饭。

跟学生一起吃饭主要是为了增进交流。韩家淮说。&苍产蝉辫;“韩老师硬要陪大家吃饭,就是为了压迫内向的同学跟他交流,聊什么都可以,包括最新的电影。

想找韩家淮很简单,去他实验室就好。每天除了睡觉时间,韩家淮都会在实验室,或者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即使需要外出开会,会后不管多晚,他也必然要回实验室看看。

2013年起,韩家淮主动请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院士当起了本科班主任,很多人不理解。而对于韩家淮来说,原因很简单,我是老师,我需要了解学生。

在他眼里,这15个头衔里,他最看重的身份是教授。韩家淮非常明白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他时刻注意严于律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没有周末节假日,这是他的风格,也变成了HanLab的风格。他最想做的事是培养一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让世界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而变得更加美好。

也因此,韩家淮十分重视教育与传承。

2015年,在韩家淮的积极推动,学校、学部、学院叁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博伊特勒书院成立了。韩家淮担任首任院长。书院采取双轨制并行运作,启动普适计划和拔尖计划。书院的授课老师阵容强大,除了韩家淮的导师、诺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外,还聚集了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研最高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雅格·福格尔,英国牛津大学约翰·奥斯汀教授等10余位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比诺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承。百年后,诺奖得主或许会被遗忘,但如果书院发展好,百年后,书院的教育事业仍会继续。韩家淮希望通过书院打造一个生命科学领域杰出人才培养的优秀平台。

最牵挂的是学生

1996年,作为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吴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学成之后,尽管实验室导师极力挽留,吴乔仍第一时间回国返校。

海外留学的经历,使吴乔深明国内外的科研水平差距和奋起急追的必要,并视此为己任,努力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地工作。因此,在学生们的眼里,吴乔的工作状态一直是忙碌紧凑的,加班和出差是家常便饭。吴乔出差有个特别的习惯——常常订夜里的航班。白天做实验、辅导学生,到了晚上该休息了,她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即使在飞机上也不闲着,改PPT,看论文是常有的事。开完会,一定搭当天最早的航班往回赶。

长年的超负荷工作必然促使身体不堪重负。2008年底,吴乔在一次例行的体检中发现一项指标高出常人多倍,这才在家人同事的强制下入院进行更全面的检查,结果证实她患上了结肠癌。

接下来,手术、化疗、吃药,吴乔积极配合,但却拒绝停止工作。一周化疗,下一周只要状态稍好,她就约我们去她家开组会。身体状况不允许长时间开会,她就按课题组分期开,每次一个课题组。但无论如何,两周必有一次组会。当年还在读博的陈航姿深深被吴乔的敬业和坚强所折服。

我呀,最牵挂的就是实验室,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学生,回忆起那段在家开组会的日子,吴乔笑着说,只要看到学生,我就浑身是劲。

当然,吴乔绝不是细胞生物学团队的特例,而是一个缩影。团队每位成员都把实验室当成了家,学生当成了孩子。2012年,生命科学学院搬迁至翔安,为了方便工作,韩家淮、李勤喜等近一半团队成员直接把家从岛内搬至翔安;陈航姿孩子小,周末便带着家人一起来校区加班;团队大部分成员在实验室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陪孩子的时间。

最专注的是科研

在国内才真正感觉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面对国外的科研工作机会,吴乔没有丝毫犹豫,她认为回国是理所当然,正是怀揣着科研报国的情怀,团队中的这些科学家们,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为厦大细胞生物学团队注入崭新力量。

2012年以来,在韩家淮的带领下,团队聚焦于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共同在机体免疫反应、肿瘤发生发展及靶向药物开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这其中,韩家淮发现了p38这一细胞中的重要信号通路,以及RIP3GSDMD等关键的细胞死亡调控因子,目前正致力于更加深入的机制研究和相关的生理病理学研究,同时他还在积极探索,争取在新的领域有更大的发现;吴乔从细胞信号转导入手,发现了能够治疗肿瘤、炎症和高血糖等疾病的药靶和潜在的小分子化合物;周大旺长期从事Hippo信号通路研究,揭示了Hippo信号通路在组织再生重塑、肿瘤发生及免疫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最幸福的人是有追求的人

韩家淮实验室门口最醒目的位置竖着韩家淮实验室欢迎您的立牌,表明实验室对任何感兴趣者开放。每年新生入学季,实验室就征集新生前来参观,参与培养感受态细胞的训练,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科研的严谨与不易,并从简单实验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从体验中逐步找到自己的追求。

2017级新生滕腾在放假前发邮件给韩家淮,想要寒假留校到实验室学习,很快被应允。滕腾说:我很激动将有两周的时间与科研零距离接触,听组会、了解前沿资讯、观摩实验过程……”。周大旺表示,团队中的老师们积极承担本科生科研训练职责,为的就是让他们提早体验科研生活,以便更好地选择将来的发展路径

在实验室组会中,周大旺除了反复向学生强调团队协作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也特别提及社会责任感的价值。他教育学生:国家致力于教育与科研的投入,在中国做科研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们要学会感恩,在选择后努力坚持,尽自己能力回馈社会。

最可贵的是团队

正如韩家淮所说:这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为载体,能有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凝心聚力推进科研与育人目标

如今,团队引培并举,已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机制,打造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的国际一流研究队伍。其中既有韩家淮与张荧荧、吴乔与陈航姿的师生档,周大旺、陈兰芬、邓贤明的哈佛叁人行,亦有由肖昌春、付国、肖能明、刘文贤四位从国外同一研究所引进的免疫学F4团队等。

谈及团队的未来,韩家淮说: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流的平台,提供顶尖的硬件设施、工作条件与管理制度,将损耗降到最低,让成员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容易做自己想做的事。

来源:新华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