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少数民族预科班赴武夷山进行“世界红茶遗产采风”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8日 点击数:

42022日,厦门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来到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桐木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分别参观了保护区博物馆、桐木村正山茶业有限公司、制茶青楼、农家等地,还攀上茶山体验实地采茶,深入当地人家进行入户调查。调研队由指导教师刘家军、学生处蒋兴红、辅导员于正伟、教学秘书吴晨恩以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68名少数民族预科生组成。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本次实践以“武夷山世界红茶遗产采风”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实施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同学们对福建省文化符号——红茶文化的了解,在实践中加强同学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在第一学期完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茶育课》学习后,预科班同学们对武夷红茶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少数民族预科班开展此次田野调查,收集研究武夷红茶的第一手材料,为后期结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实证支撑。

预科班的每一个成员都为本次的旅程做足了准备:周密的策划案和明确的任务分工保障了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从学校大巴到高铁车厢,再到行驶在回环曲折山路上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有唱,预科班鲜红的班旗迎风飘扬。

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

421日早上,调研队伴着松木的芬芳和潺潺流水声,来到武夷山自然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观看了保护区的生物标本,了解武夷山脉的生物多样性,聆听了武夷茶文化的曲折历史:从诞生、发展、传播到影响世界历史……我们体悟到,红茶的故事是一首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复兴之歌。

随后,调研队参观了中国最早的红茶制作厂房:青楼。它由木板搭建而成,共计叁层,每层具有不同的功能:自上而下分别是烘焙间、缓冲层和萎凋层。“圆石磨边转片时,晴雷隐隐玉云飞”,制作红茶的工艺原来如此细致。青楼,用最原始的工艺制作出世界第一泡“正山小种”。

下午,我们探访了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正山茶业有限公司,其坐落于山涧之畔,其中茶香氤氲,各类茗茶数不胜数。在审评茶活动中,同学们有幸品尝到了产自武夷山的一系列红茶,茶香如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公司的发展创新之路:董事长江元勋先生热情地接待我们,亲切地向我们传授他的制茶之道和经营理念,并一一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让大家对新时代背景下茶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展望。

当晚,老师们不辞辛苦,趁热打铁,在酒店召开了结业论文开题报告会,对大家提交的开题报告进行详细地分析,指出大家的不足之处,并希望同学能够在有限的调研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收集材料,丰富自己的论文内容。这是同学们实践课堂的一次重要指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22日上午,调研队前往茶山实地体验。同学们观看了茶农们的采茶过程,对茶山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进行零距离观察。大家在实地调研中真正地走进自然、动手实践,享受到了独一无二的“第二课堂”。完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探秘,调研队开始对桐木村的村民们进行入户采访调查。热心的村民与同学们相谈甚欢。在实践与交流中,同学们收获颇丰,研究课题的成果也逐渐明晰起来......

中午,大家收拾行囊,与武夷山挥手作别,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程。这是意义非凡的一课,是“实践育人”的一课,同学们在亲身实践中收获知识,开拓视野,相信大家一定能在论文中为这次实践交上完美的答卷。

(少数民族预科班  妥雅轩 董子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