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作为学校国际化的重要窗口,海外教育学院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创建国际化校园,不断探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贡献。近来,海外教育学院创形式、搭平台、整资源,引导留学生深度感知中国社会,融入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融入社区,在体验中了解中国
5月11日,学院组织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33名来华留学生,来到位于同安区的厦门宏旺味香食品有限公司,了解“香贡贡”品牌的百年传承与发展历程,观赏中国盆景流派、园林文化以及盆景的制作工艺,体会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公司文化精髓。师生一行还前往厦门古龙酱文化园,了解中国制酱的古法酿造工艺,读懂中国酱文化,感知深厚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实地参访本土公司、走访考察民俗文化等活动是推动留学生走入社区、融入当地,深度学习中华文化的有益尝试。来自美国的冯马克感叹道,“这是第一次对闽南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室里体验不到。”出生在福建、成长在荷兰的延碧芹表达了兴奋之情:“我很愿意去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因为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回到荷兰,我会向更多的朋友介绍这里的文化。”
学院将在校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加强和翔安区澳头、大宅等社区的联系,继续组织留学生深入社区进行考察和调研,帮助他们在体验中全面认识中国社会。
创新载体,在品味中读懂中国
5月7日,作为“传统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厦门市南乐团来到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南音,四大古乐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华夏瑰宝”、“音乐活化石”之美誉,又有“御前清曲”之雅颂。在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朴素雅的汉服,或浅唱低吟,或引吭高歌,为中外师生带来了《彩鸾奔归令》、《静夜思》、《轻轻行》、《八骏马》等动听的南音曲目,器乐清简、人声绵长。演出过程中,演员们还邀请观众们上台体验配乐乐器的演奏方法及其演奏技巧,现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院长年为中外学生举办布袋木偶戏、中国功夫等专场讲座,举行“中国日”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多种形式,全方位引导留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品味中读懂中国。

搭建平台,在交流中认同中国
除了品牌活动“汉语角”,学院还推出了2018年“迷你世博会”活动。来自八个国家的中外学生,在坤銮楼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世界文化交流秀。活动以展现特色文化、品尝风味美食为主题,现场氛围热烈,吸引了来自校区叁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迷你世博会”是学院举办的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这个平台,参与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亲密互动,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中外学生在中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团结合作,传达彼此尊重、理解、包容的理念,促进留学生在交流中认同中国。
通过多方面、多途径的实践探索,学院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成果凸显,在前不久的第二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中南部赛区比赛中,来自土耳其的研究生白婷丽凭借一支汉服舞在“中国文化传播”环节惊艳亮相,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尼日利亚的夏小丽在第四届“身边的好同学”麻花制作果冻工厂优秀大学生评选中,获得“自强之星”荣誉称号;今年的“学雷锋纪念日”暨春季学期迎新周,一群老外“雷锋”面孔更是成为了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留学生典型。
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是学院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学院将继续推进留学生融入校园、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读懂中国、认同中国,引导中外学生树立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做出贡献。
(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苍产蝉辫;邹文菁&苍产蝉辫;黄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