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谈笑有鸿儒——海外教育学院组织留学生前往希元书院参与名家文学沙龙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6日 点击数:


为了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学,了解中国的沙龙文化,学会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116日,海外教育学院中华文化体验课程班的31名留学生在肖宁遥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翔安区大嶝岛希元书院参与《着名作家谈文学》沙龙。出席本次文学沙龙的有着名作家汪兆骞,着名作家、中国电影编剧韩静霆、天津作家协会主席肖克凡和着名编辑家肖立军。

希元书院创始人郑瑞勇先生首先为留学生们介绍了“希元书院”的命名由来。这是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时常不定期地组织举办艺术沙龙、美术展览和主题文化活动,旨在培养当地村民的读书意识,传承闽南文脉。同学们纷纷被四周墙上的书画吸引着,陶醉于书院弥散的墨香中。

解放鞋下踩出的艺术之道

韩静霆老师曾是一位富有战地生活经验的战地记者和军旅作家,也是着名的书画家,音乐家。他赞美祖国的作词《今天是你的生日》声震九州,家喻户晓。在谈到中华文化的学习时,韩老师通过介绍《断桥遗梦》的作词,建议同学们学习中国文化,可以从民间流传的故事入手,再到实地考察。在充分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带着这些知识到实地情景感受真实的情感。民族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土壤。

文学照亮生活 阅读温暖人心

肖克凡老师以“为何大多数中国人高个子驼背”的例子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人”的“共性”文化。他建议留学生们,来到中国,不仅要读书,也要读人,多和中国人交朋友。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版本,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当来自尼日利亚的刘健坤问到如何保持阅读的习惯时,肖老师建议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之心,这是接受教育的第一步。以自己为原点,对于未曾了解过的知识,要主动去学习,这样才能致使学习的渠道呈放射状,再汇集到自身,不断进步。

海外学子求学识 文学名家点迷津

为了让留学生们更好地和文学名家们交流,沙龙会特地增设了答疑解惑的互动环节。其中,来自泰国的陈玲珑向肖立军老师提问到,她对写作很感兴趣,在练习写作时应该如何更好地用文学的措辞来表述,使文章变得更加优美、更有意思。“你的提问本身就很有意思,怎么让它更有意思,这就是意思,就这么意思意思,肯定能更有意思。”肖老师有趣的发言引发了全场同学的哄堂大笑,并反复地尝试复述和揣摩这句话,无不称赞其巧妙运用“意思”的幽默,赞叹中华语言和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着,来自孟加拉国的徐谦提问道,“韩老师在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都已有很高的造诣,但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方面?”韩静霆老师接过麦克风笑着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我‘渴望活叁辈子’,一辈子给文学,一辈子给音乐,一辈子给美术。但我也很幸运,别人用叁辈子来完成的事,我用一辈子来完成。”话音未落,掌声四起,经久不息,在场的同学们无不为韩老师甘于创造、甘于奉献,不停地将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知识饱览在胸,不停地探索、攀登艺术的高峰的精神所钦佩。

接近沙龙会的尾声之际,着名编辑汪兆骞表示,“我已经和文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外国留学生朋友们如果有好的作品,我愿意为你们出一本书,或者可以找为外国文学广为宣传的出版社,开留学生专栏。我还没有给留学生编辑作品的经历,但可以尝试一下,我愿意和你们结交朋友,为你们服务。”这来自汪老师的鼓励,更是给了留学生们学好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更大的动力。

在一座座红砖古厝的辉映下,希元书院内,海外留学生们和文学名家们自由谈论,各抒己见,笑谈风声,久久不愿离去。来自保加利亚的筱荣感慨道:“今天的沙龙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几位老师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以及对待文学的态度值得我一生去追随和学习。”

海外教育学院的中华文化体验课程旨在帮助留学生们走出传统课堂,在学习好汉语的同时,能够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学习中华文化,体验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海外教育学院 练亚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