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中外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厦门大学的校史文化和嘉庚精神,学习和欣赏中国地方戏曲——闽南高甲戏,11月24日,海外教育学院中华文化体验课程班的80多位来自20多个国家的学生分成多个研修队伍,在陈端端、肖宁遥老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厦门市集美区参观校主陈嘉庚旧址,体验闽南高甲戏文化。

赤子情怀陈嘉庚,学子景仰不相忘
正午时分,师生一行深怀崇敬和感恩之情来到校主故里——陈嘉庚先生故居参观学习。陈嘉庚先生早年创业于南洋,虽身居异邦,却心怀乡国,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倾资办学,先后出资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学校,一生为家乡教育事业倾其所有。兴学过后,他不忘救国建国大业,领导华侨支援抗战。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校主,“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尽无限艰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
“自奉节俭,一心为公”是他一生奉行的原则,旧址内的器具和日常使用什物陈设简单,朴实无华,却在陈嘉庚先生高洁品格的映衬下显得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侨领伟大的一生让人敬佩,嘉庚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中外学子。参观结束后,2018级汉硕生申玉盈说到:“我非常敬佩校主陈嘉庚先生克己奉公、乐于奉献、勤俭朴素的高尚精神、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从身边事做起,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做一位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使者,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梨园春秋品高甲,戏台对话跨九州
下午,师生一行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高甲戏基地——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总部参观学习。在这里通过现场化妆、试穿服装、学习表演和演员采访等体验环节,全面立体地认识学习戏曲的艺术特点、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加深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和体会。
高甲戏始于明末清初,是由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化妆游行“宋江阵”发展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以旋律简单、形象鲜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高甲戏素材,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戏曲正式开演前,同学们被大厅内演员的戏剧妆容、头饰、服装、道具等演出“行头”吸引着。其中,有五位分别来自白俄罗斯、喀麦隆、俄罗斯、伊朗、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自告奋勇地让戏剧老师帮忙画上旦角、丑角、花脸等角色扮相。其余学生也不忘抓住这绝佳的学习机会,带着提前准备好的戏曲文化研修问题向在场的演员们进行采访。
接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陈炳聪团长在戏曲学堂为大家详细讲解闽南高甲戏的相关文化知识。陈团长介绍了高甲戏的来源与发展历史,重点讲解了高甲戏的特色角色——丑角、旦角。他们有非常丰富细腻的肢体语言,各种“丑”都有独特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有的动态趣味性和娱乐性,使观众能够在以丑为美的愉悦中体察到人物的人情百态。
随后,锣鼓声响起,旦角、武丑、女丑、提线木偶丑、公子丑等不同角色演员迈科步登场,展示高甲戏身段、行当。当不同的“丑角”登场时,同学们频频被造型夸张、动作细致、诙谐活泼的“傀儡丑”、“女丑”、“公子丑”等丑角逗乐。
此外,演员们还邀请在座学生上台学习经典舞台动作。在互动表演中,埃塞俄比亚留学生勇于上台挑战丑角装扮,有模有样地晃手臂、摆身段,将丑角的精髓表演得别具风味;国内汉硕女生们以娉婷之姿将“开门”这一花旦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全场掌声连连;孟加拉国留学生徐谦则一副花脸装扮,反行当挑战“布袋戏”丑角,现场观众们笑声不断。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叁五成群聚在一起端详装扮了角色的同学的妆容,并纷纷表示:虽然此前没有接触过高甲戏文化,但在近距离的体验与活动中能感受到中国戏曲表演的博大精深。来自喀麦隆的戴司合顶着一脸油彩说到:“我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我非常佩服化妆老师和表演老师专业的功底和到位的表演,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一篇回信中提到:“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海外教育学院将坚持“文化育人”理念,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打造精品项目,丰富中外学生的学习生活,致力于构建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为跨文化沟通、交流、互动打造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此次活动,学院希望同学们将领悟到的以“爱国、诚毅、奉献、勤俭”为核心的嘉庚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推动嘉庚精神在新时代传承不息,为“阐扬世界文化,促进人类进步”做出的新贡献。
(海外教育学院 潘红梅 练亚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