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8年度“海丝学堂”航次总结会顺利落下帷幕,由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办的首届厦门大学“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也圆满画上了句号。在11月26日召开的航次总结会上,师生们交流分享出海感受与经验挑战,回顾总结出海收获与创新亮点,同时首次发布由“海丝学堂”学生为主导进行拍摄剪辑的珍贵纪录短片《海丝掠影》。随后,参与航次的学生们在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先后作航次科学报告,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海洋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体系,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案须兼顾理论与实践。“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嘉庚”号科考船平台,将海上实践性教学从先前所局限的近海拓展至远海、深海,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扎实实践技能的海洋学科拔尖人才。通过配备先进的科考船,开展“海上厦大”教学实习与培训,变单一的知识灌输为“眼见为实”,极大地强化了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科技实践能力提升,助力实现海洋学科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
今年是“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第一年,面向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的2015级、2016级优秀本科生开放申请,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后确定入围名单。具体实施方案由课程教学及培训、海上实习、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及成果汇报等组成。其中,课程教学及培训包括航次主题相关讲座、技能培训及海上实习培训等。课堂教学以科学背景介绍为主,邀请与航次主题研究领域相关的各专业老师开设若干次讲座,帮助学生对研究海域形成基本认识。

依托该计划,地学部师生共计66人于2018年7月16日至30日分两个航段先后赴南海北部开展航次实习,海洋与地球学院李骁麟、郭香会老师分别担任两航段首席科学家。本次航次主题为台湾浅滩及南海北部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查海域为台湾海峡以及南海北部海域,最远到达吕宋海峡。根据生物、化学、物理、地质等专业的研究需求,指导老师设计主要研究参数,并重点设计了东山-吕宋海峡、吕宋海峡-南海北部两个断面。按照每天24小时的作业模型,学生亲自操作开展采样和分析等作业,共采集样品263份,完成CTD作业40次、生物拖网101次、底栖拖网13次、沉积物采样10次、声学通讯实验6次。忙碌而充实的实习过程并非风平浪静,台风“山神”、“安比”等带来的风浪涌动,使得同学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晕船情况,但大家克服身体的不适,坚持完成了上船后的海上安全教育、船上技能培训,并在科考船抵达站位时便马不停蹄开展作业。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海丝学堂”既体验到海洋科学研究的艰辛不易,更感受到海洋学科的独特魅力。

2019年的“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拓展,目前航次暂定为驶向马来西亚,沿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连接校本部与马来西亚分校,与中国-东盟海洋学院师生共同开展海上实习实训,建成跨洋越海之厦门大学“海丝学堂”,同步实现对校本部与依托马分校的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人才培养的有利支撑,助力提升中国-东盟海洋学院的办学能力,也将有力完善海洋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家园。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多,但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利用与开发仍远远不够。培养卓越的海洋人才,持续推进探索未知海洋,并勇于担负起建设海洋强国、呵护人类家园的重任,意义重大且深远。
(海洋与地球学院 文\翁晨希 图\杨位迪 宋希坤 翁晨希)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