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晚,“第五期芙蓉湖畔对话——文学?性别?人文?关怀”暨《对话芙蓉湖畔》、《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文丛》系列丛书联合首发式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赖虹凯,原党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陈力文,原副校长、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詹心丽,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叶文振,福建省妇女干部学校副校长顾志峰,厦门市妇联副主席朱秀敏,以及我校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党工委、管委会,校工会,出版社,团委,社科处,图书馆等相关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了活动。首发式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基地副主任、妇委会主任、工会副主席、法学院教授蒋月主持。

詹心丽向来宾与师生们介绍了基地发展情况和丛书形成始由与背景。她指出,厦大妇女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在开展科研、资助课题,推动不同学科之间交流分享,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性别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芙蓉湖畔对话”以性别为核心媒介,选取生命、科学、健康、教育、生态等主题,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以现场对话方式,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地交流和分享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传播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与艺术等领域的科学观念和知识,形式新颖,内涵丰厚,富有启迪,既吸引师生参与,又深受师生欢迎。今天首发《对话芙蓉湖畔》第1辑,就是根据前四期对话的现场录音而整理出来的文字稿,以达到更深广的传播效果。
厦大出版社社长郑文礼介绍了文丛出版情况,表示将一如既往全力配合基地出版这样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两性平等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

“第五期芙蓉湖畔对话”以“文学?性别?人文?关怀”为主题,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人文学院林丹娅教授作为主持人,特邀了文学史家、评论家朱水涌教授,现当代文学专家王宇教授,比较文学专家夏光武博士,文艺学专家郑国庆博士前来担任对话主嘉宾。

林丹娅教授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性别,就有文学,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性别,作家在文学中如何表现性别,读者对这种表现反映如何,无不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性别形态与文明程度。文学要如何表现,才能够更准确地体现文明的进步,实现人文的关怀?她认为高级的文学,就是最具人文关怀的文学。今夜,就是要让大家走进这个关怀之夜,聆听在座的文学名师给予授道解惑,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与感悟。
朱水涌教授以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海伦为切入点,呈现历史、文学与女性的关系,指出在文学中女性美的早期价值,并以中西文学为参照系,对比中国《红楼梦》中的晴雯,来说明中西方文学中相似的女性形象却有着极为不同的命运的原因。
王宇教授则以着名诗人舒婷的名作《神女峰》为例,分析诗歌历经近四十年依然具有无限的文学魅力的原因,认为当代中国性别文化、性别教育的推进应该在吸纳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警惕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子。同时,她呼吁今天高校中的女生要过“叁八”妇女节,而不是“叁七女生节”,因为妇女节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意义和历史意义。
夏光武博士以美国女作家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为例,解说人物关系与人物心理状态折射出的两性之间关系的真相,解读女性在摆脱男权制度束缚、寻找自我、构建平等关系的渴望。
郑国庆博士则针对为什么有有女性文学之名而没有男性文学之名的问题,解说了一些在性别意识教育中最常见的概念性理论性的思考障碍,同时对大家所涉文学中的性别问题与现象做出十分精当的分析与评论。

几位专家的真知独见与切磋对话,极大地启发了在场师生们的思考,一个个包含着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种种性别问题与困惑,提到老师们面前,而老师们则以其特有的严谨睿智又不乏幽默风趣的精彩解答,引发了在场师生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 王怀昭)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