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厦门大学第六届“中国日”文化节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举行。活动由麻花制作果冻工厂管委会主办,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承办,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办事处协办,吸引了近五百名中外师生共同参与。厦门大学校长助理、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光,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李峰,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院长陶涛,学院党委书记王艺,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张明智,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学校部负责人陈思敏,厦门市翔安区社科联调研员熊满意、副调研员季呈祥,翔安区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邓春奇,厦门市大嶝中学校长林明强,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教师、“中国日”文化节总负责人肖宁遥出席活动。
本次“中国日”文化节分为两个部分——“文化荟萃联欢”和“文化互动游园体验”。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装饰,坤銮楼西面至德旺图书馆东面的活动区域,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道”。
下午2:30,文化荟萃联欢在坤銮楼多功能厅上演,拉开了“中国日”文化节的序幕。陶涛代表学院致辞。他指出,海外教育学院作为厦门大学国际化教育最突出、最有特色的学院,主动服务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推广中华优秀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程,构建多元特色教育教学新模式。他希望全体师生在“中国日”文化节的活动中,多参与、多交流、多体验,学习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光代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致辞。他指出,“中国日”文化节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大品牌,帮助青年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更直接、更全面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他以厦大四种精神以及海纳百川、博大包容的闽南文化为例,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他希望“中国日”文化节能够成为校区文化生活的“调味剂”、 各学院沟通交流的“融合剂”、文化育人工作的“催化剂”,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随后的节目表演中,来自校区各学院的中外同学们,联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横跨地域的视听盛宴。演出现场既有婀娜多姿的中国舞、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秀,也有跌宕起伏的西方钢琴曲独奏、独居异域风情特色的尼日利亚舞蹈;既有引爆全场的中西合璧话剧《包青天》,也有新奇有趣的外国学生歌曲联唱——《对不起,我的中文不好》。此外,翔安拍胸舞团队的《丰收时节》、新圩镇选送的芗曲说唱《新圩嫂子比名牌》,为大家带来特色鲜明、淳朴风趣的闽南民俗文化,展示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下午四时,文化互动体验活动开始,设在户外的体验区逐渐热闹了起来。不管是凝结着中国人平安祈福的中国传统工艺、行云流水的中国传统书画、其乐无穷的中国传统游戏,还是余音绕梁的中国传统乐器、不染纤尘的中国传统服饰,每个体验区的互动活动,都让现场的中外同学切身实地的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本次“中国日”文化节中身兼数职,既担任主持人又是演职人员的尼日利亚籍研究生孙浩天同学感慨颇多,“今年中国日所有的活动都包含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与特征,是一次丰富的教学实践!”



此次活动是海外教育学院第六次举办“中国日”文化节,也是第一次在全校区层面开展,将延绵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浓缩展示在中外青年学子面前。大家在亲身体验和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了解和体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在校区管委会的统筹协调下,海外教育学院将继续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为推进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人文交流作出新的努力,为“阐扬世界文化,促进人类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海外教育学院 潘红梅 练亚芸 邹文菁)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