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走访千年古城,探寻海丝文化——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研究生赴泉州开展“行见八闽”实践研学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8日 点击数: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文化历史悠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着数量可观的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五十六项世界遗产。近日,带着对泉州古城深深的崇敬和憧憬,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研究生踏上“行见八闽”实践研学之旅。

到泉州遇到的每一个当地人都会热情地介绍:泉州,又叫做“刺桐城”......这让同学们在心里留了个问号,直到走进了博物馆,才了解到“刺桐城”的来源。原来,早在五代时期,地方长官扩城时沿着城墙种植刺桐树,每年叁四月份泉州港蕃商云集,可目睹满城刺桐花开似火,故后来到泉州的西亚人就用“刺桐”称呼泉州,而后随着西亚人传播到西方,闻名世界。

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作为“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泉州,有无数对于“海”的故事上演,而位于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现有唯一一座海事博物馆,其中便承载着那些独特的、辉煌的历史人文记忆。

进到馆内,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商贸历史画卷在大家眼前徐徐铺开,令人惊叹不已,馆内丰富的遗迹藏品向我们生动再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繁华盛景。

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是当时全国的物资集散地,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产物通过泉州港销往世界各地,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

走进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迎面可以看到“南海一号”的沉船模型,这艘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宋代沉船以及伴随其出土的大量的药物、香料、铜铁钱、果核等其他遗物,有如一个巨大的历史信息宝库,展现出古代中国航海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风采。

数个世纪的海上交流,泉州见证了千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合作共赢的精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缩影。

新时代背景下,泉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改革创新,打造城市名片,将历史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让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更加蓬勃而又鲜活的生命力,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让海上丝绸之路越走越宽。

二、海洋贸易孕育独特的妈祖文化

同学们早就听闻“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半城烟火半城仙”的传闻。宋元时期,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泉州,更是将祭拜神灵祈求福祉的民间信仰传播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范围内。

同学们到达的第二个地标便是泉州的天后宫,这里不仅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中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凡使海外,率皆致祭”。在桅帆行船的时代,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人们把希望都寄托于妈祖的庇佑,只要出海,必先到顺济庙祭拜,以保航行平安,甚至是外国的商人和使节在这里登陆后,也常到庙中祭拜,妈祖信仰因此名扬四海。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在航海技术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却丝毫未减,泉州天后宫的香火仍长盛不衰,香火缭绕中,宫内供奉的妈祖已经聆听了近千年的祝祷。


通过本次实践研学,同学们亲身感受到这里厚重的历史气息与鲜活跳动的历史脉搏,每一处古建筑、每一份吃食,甚至是路上的每一位泉州人,都在诉说着这里的人文历史,演绎着精彩生动的海丝故事。此次探寻海丝文化的过程不仅是一次珍贵的学习经历,更为同学们今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了坚实的准备。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图文/谷朝萌、吴艺珍、郑雅尹 审校/陈艺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