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制作果冻工厂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成功举办首场“文化大讲堂”:弦音下的中国叙事——古琴雅集云端赏析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2日 点击数: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21118日,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推出“文化大讲堂”品牌活动,首场讲座联手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德国特里尔孔子学院叁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推出“弦音下的中国叙事--古琴雅集云端赏析”,主会场设在麻花制作果冻工厂图书馆二号报告厅。活动吸引了近两百名中外嘉宾和观众的积极参与。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陈志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彦玲出席此次活动并致辞,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还有厦门大学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楼红英、厦门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刘俊英、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明华,参加演出的艺术家包括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义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北京大学古琴传承计划项目执行人李阳、德国桃源琴社社长李蓬蓬、琴歌音乐家及歌剧演员何怡,以及北京大学学生古琴社和德国桃园琴社的师生等。活动由德国特里尔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毅、德国籍古琴爱好者吉塞拉·希尔登布兰德(Gisela Hildenbrand)、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师肖宁遥联合主持。

陈志伟在致辞中对各单位及各位艺术家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推出“文化大讲堂”这一文化品牌,以博集东西、兼容并包的理念,通过名家大师的交流碰撞,为世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开辟新道路、搭建新平台。首场活动以琴会友,期待更多中外友人了解中国古琴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同时本次活动也拉开厦门大学第十届“中国日”系列活动的序幕。

刘彦玲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古琴不仅能够很好地呈现中国的文化,也包括了声音,它有强劲的表达力,且正在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西方音乐已融入古琴表演元素。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音乐是世界人民沟通的桥梁,此次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德国特里尔孔院联合举办该活动,期待通过今天的演出与分享,传播古琴文化,让更多人领略古琴之美。

王义彬作题为《初识古琴》的发言,介绍了古琴的起源、历史及基本演奏方法。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不断绵延传承叁千年,具有悠久的生命力与魅力。古琴可以沟通天、地、人,泛音象天、散音似地、按音如人,称为天地人叁籁。他还介绍了古琴演奏的基本指法等,并提前安排了现场体验环节,现场的同学纷纷上台尝试演奏。

陈均作题为《古琴与中国的精英文化》的发言,认为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所获得的意义,多半是因为它成为文人生活的一部分,琴棋书画是文人的基本素养。他介绍了五个历史时期古琴在中国精英阶层中扮演的作用。古琴目前尚未成为精英阶层的标配,其影响有待于社会文化的转型,只有精英阶层的知识结构发生转变,古琴才能再一次回归精英文化,从而获得新的位置与发展。

接着,古琴表演者们演奏了诸多古琴名曲。“上客敞前扉,鸣琴对晚晖”,一曲曲古琴声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王艺彬演奏的《忆故人》(周静雯伴舞),琴曲旋律柔美委婉、韵味浓郁深沉,加之优美的伴舞,缠绵动人,表达了在明月深山思念远方友人的一片深情。杜绍康演奏的《阳关叁迭》,曲调深沉悠远,配合琴的深邃,让人听罢潸然落泪。王晓婵演奏的《离骚》,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表现了屈原爱国爱民、起伏难平的心潮。周彦汝演奏的《神人畅》,表达了昔日部落领袖""祭祀之时弹琴,奇妙琴声感动上天,使天神降临,与人们欢乐歌舞、共庆盛典。牟裕演奏的《良宵引》,乐曲结构精致,旋律婉转,曲风恬静,引人入胜。陈均、张瓒、李阳演奏的《寒夜》,琴曲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诠释了友人相会时的喜悦之情。熊胜娟演奏的《鸥鹭忘机》,曲情充满生趣、怡然自得,和谐的琴声泛起,心境随之而豁然开朗。何怡演唱的琴歌《暗香·旧时月色》,人声与古琴的震颤丝丝入扣,又偶遇竹笛从远处传来,若隐若现地应和。李蓬蓬演奏的《关山月》,是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肖宁遥对李蓬蓬、何怡进行了采访。李蓬蓬就“古琴的现代化发展和如何在海外中国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发表了见解,她认为作为演奏家,应该做好多手准备,面对不同的听众,采用不用的方式,若能将古琴的意蕴与美感充分表达出来,便能感染听众。在教学中,她会让学生感受与鉴别古琴的特有声音与内涵。何怡就“琴歌的发展”发表了见解,她认为琴歌给人以独特的感觉,不仅有音乐性,还有文化底蕴,可以在作品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琴歌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用琴瑟伴奏是一个传统音乐的常见形式。近十年来,琴歌发展势头良好,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研究琴歌、音乐家创作琴歌,且也有更多人喜欢琴歌。

 刘彦玲在最后的评议中认为,古琴的表达力,既有形而上的部分,也有接地气的表达;古琴与声乐、舞蹈等的完美结合,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她指出,西方音乐研究者对古琴与音乐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中西学者的对话意义更加凸显;她认为,学者的角度提到古琴作为文人的精神食粮,应随着现代文人精英的结构的改变而变化。通过此次活动,让古琴获得更多知音。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吴群彬,图/苏宏捷,审校/何冬梅)


上一篇:
Top